7月2日至3日,由我校党委副书记马成荣研究员主持的江苏省社科基金“江苏文脉研究”专项《江苏职业教育史》项目组第二次研究工作会议在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召开。会议特邀江苏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周稽裘,江苏人民出版社原总编、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理事长府建明分别就书稿框架和样章进行指导。“江苏职业教育史”项目组各牵头章节负责人、核心成员近20人参加会议。
周稽裘认为,职业教育史是一部社会实践的历史。写作职业教育史,要讨论如何体现社会发展规律,并在全书行文中予以体现;要关注如何映衬社会发展历史,即职业教育如何与社会建立关系;要注意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史,并从思想的高度出发对其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性研究,即一种思想如何在各个时代的具体实践中得以体现。改革开放之后江苏针对职业教育进行的教育改革,始终围绕一定的历史逻辑展开,首先是功能定位,其次是结构改革,然后是标准改革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写作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史应该按照这一逻辑展开。写作改革开放以来的职业教育史,尤其要注意利用口述史资料,通过采访一些大事的亲历者来丰富研究内容。
府建明认为,以时代划分设计章节之时,不必严格依照宏观历史叙述之中的时代分期,而应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各章选择合适的划分方式;人物与事迹往往是跨越时代的,很难被局限在某一单独章节之中,要注意同人同事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焦点,描述时要各有侧重,体现各自的时代特征;注意述与评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际写作情况,可以先述后评,或者述评结合,注意述与评在每部分中的比例划分;需要注意每部分内部行文的连续性,语言风格上按照“史”的要求,尽量做到语言精炼,避免口语化。
项目负责人马成荣对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作了部署。马成荣指出,写作《江苏职业教育史》应坚持“一明三暗”的线索,即一条明线为时代演进的轨迹,三条暗线分别是思想史、技术史与制度史。在写作过程中,要着力挖掘史料,做到历史思维的统揽、学术资源的统筹和写作风格的统一;要克服“有史无论”或“史碎论浅”的缺陷,注意史论结合,即对史料应做好考证工作,使具体研究可以有真凭实据作为基础,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论”的部分宁要“片面”的深刻、不要“全面”的肤浅,应与史实结合,防止鹦鹉学舌、自说自话。全书写作应以文字为主,适当加入统计表格,更好地将零碎的知识以结构化的形式进行表达。
会议场景
会议场景
供稿:本科职业教育研究院、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院秘书处 图文/闾泽 审核/陈青